[内容提要] 顺势教育是一种古老而崭新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苏格拉底方法”、卢梭的“自然教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无不体现了顺势教育的教育哲学。正确理解“顺势教育”,就要把握好“顺”和“势”这两个关键词,充分认识到“顺”是态度、“顺”是聆听、“顺”是方法,“势”是态势、“势”是规律、“势”是适合。
[关键词] 顺势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哲学
所谓“顺势教育”,就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未来世界发展态势和自然万物发展形势的需要施教;顺应受教育者的个性需要施教;顺应尊重受教育者人格及主体地位的规律施教。顺势教育的实质,是要聆听与洞察学生心声,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关怀学生生命状态,洞悉与满足人类社会与未来世界、宇宙和大自然对人才的需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个性成长方案、校园环境、学习条件及氛围,支持与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体最大化发展,培养其成为个性与全面和谐发展的未来世界合格公民,实现人及人类美好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追求和愿景。
一、顺势教育的文献综述
顺势教育是一种传承着古老的教育思想而又有所创新的教育理论。说它古老,是说这种教育哲学古已有之。2000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教育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以及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顺应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而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 他认识到深入了解教育对象(也就是“知人”)的重要性,孔子十分重视“听其言”、“观其行”, 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充分了解学生之“材”,孔子才能因其“材”顺势而施教。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正是顺势教育在西方的最初实践。卢梭倡导“自然教育”,他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义;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3]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学生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学生自由发展,违背学生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学生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学生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4]此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也都无不体现了顺势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可见,顺势教育,源远流长。同时,顺势教育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越来越关注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思维的鼓励、肯定与培养,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顺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相对来说,顺势教育比较省力。快马不鞭也奋蹄;顺流而下的船只,不划桨也能前进。但是,还是加一鞭走得快,还是在学生顺流而下的时候帮助他们掌好舵航行稳妥,免得搁浅。”[5]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还提出了“适度教育”[6]、“适合教育”[7]等相关相近的教育理念。
二、顺势教育中的“顺”
正确理解“顺势教育”,就要把握好“顺”和“势”这两个关键词。“顺”与“逆”相对,强调事物发展的方向性、方法性和遵循性,如顺风、顺路、顺境、顺应、顺利……。顺势教育中的“顺”也有多层含义,一是强调教育的方向性,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态势和自然万物生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二是强调教育的顺序性、延续性,教育活动要按照学生身心成长阶段依次展开,聆听学生心声、洞察学生内心世界;三是强调教育的方法性,顺应学生兴趣和需要而教育。“顺”是态度,包括正确对待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的态度,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教育态度影响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决定教育结果。坚持顺势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清醒认识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张,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以“关怀”为价值取向,将对学生积极的关怀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行为方式。要与学生建立一种以“爱”为基础的健康师生关系。研究把握学生的天性、兴趣。坚持顺势教育,就要以对学生积极的关怀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行为方式。“顺”是聆听,要善于倾听来自学生的内心声音,即意识、主张、天性、学生文化、学生世界、爱好及兴趣等。积极聆听是教育的基本品格和智慧源泉,是有效的沟通方法和师生交流原则,是打开学生心扉、洞察学生心声的基本途径。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札记中这样写到:“在课堂上,好好聆听学生的回答;在他犯错误时好好聆听他的解释;在他喜悦的时候,好好聆听他的话,分享他的喜悦;在他苦恼时好好聆听他的悲伤,听他诉说;在他成功时,细细聆听他的快乐。”这位老师对聆听有着深刻的洞察,众多教师和教育者的实践证明,积极聆听是教育的基本品格和智慧源泉。“顺”是方法,顺势而教育,就要遵循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宇宙自然与秩序规律施教,教材、教程、教学模式及教法都要围绕其考虑。要坚信学生是大自然之子,具有自发、自然,学习借鉴他人、自然与社会的悟性及能力。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而教育,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道路都是一个充满着个性的成长道路,要高度重视与掌握教育学生的艺术性和尺度,把教育的过程提升到一个精神追求、兴趣与美的享受的过程。要顺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教育。在信息化的今天,知识量是相当大的,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教育,教其所需,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学会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运用。
三、顺势教育中的“势”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在使用“势”这个词,觉得它不可或缺、无可替代。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8]“势”通常可以表示静态的或稳恒行进的事物的演变趋向,具体如局势、形势、态势、姿势、情势、国势;另一方面,“势”又指某种影响力,如权势、地势、山势、势力等。《孙子兵法》专门有《势篇》,提出“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说法,其精髓就在于通过对事态的深入分析来谋取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简单地责成于事态局面的某一参与者。顺势教育中的“势”有着具体的含义。“势”是态势,即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势,这也是“势”的本义。顺势教育,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来讲,要深入洞察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并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坚持多元多样,为每一位受教育者个性及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支持,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源动力。顺势教育,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态势。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世界发展态势的把握。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提出直接挑战,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为前提,在变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将显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对学生要做好未来教育的铺垫。顺势教育,要顺应自然万物与宇宙可持续发展形势。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到教育领域,就要秉承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要着眼于人及人类、社会的纵深发展、长效发展、可持续发展。“势”是规律。“势”不仅指态势,更进一步说,还包括事物发展态势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就顺势教育而言,主要是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规律、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差异规律。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但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教育规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尤其是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规律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很多家长、学校甚至社会无视学生的遗传潜能,扼杀学生的鲜活个性,要么把学生当作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完人来培养,要么把学生当成做大官、挣大钱或实现父母未尽的理想的人才来培养,从不考虑到学生的潜能优势、兴趣和感受。顺势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规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及客体条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研究和发现存在于学生个体身上的优长潜能和多元智能组合水平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其客体的自身条件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由、自主、自信、自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学习体验与成功。顺势教育,要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要坚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势”是适合。适合,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不平衡、不协调、不适合的状态而言的。教育者要顺应每一个学生自身潜能禀赋和后天的个性等客体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恰如其分的、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个性差异的教育。顺势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消极的适应,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可能采取的多种教育形式中效率最高、学生们最喜欢、最适合的一种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设计、个性方案、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建构适合学生和谐快乐成长的环境、条件及氛围,全力支持每一位学生的优长潜能、智能组合水平与个体最大化的发展与提升。综上所述,顺势教育是以尊重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显著特征,以做好学生个体最大化发展为主导,重视研究与发现学生的潜能优势和多元智能状况及差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优势,塑造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在天人合一、与时俱进的大的经纬度背景下,设计与实施每一个学生独特而系统的课程与素质发展培养个案,并自觉将其上升为客观规律高度来认识的一种教育思想。其基本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客观条件的差异,课程设计所需要增加思考的生态与时空背景,实现每生角度下的个体素质与能力及社会化的最大发展,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顺势教育的本质特征。
[3] 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7页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27页
[5] 刘贞年:《顺势教育和逆势教育》,《山东教育》,2010年16期
[6] 袁新文:《“适度教育”——让教育回归应有的精彩》,《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4日
[7] 王怀选:《论适合教育》,《科学教育》2011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