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有感
昨天,接到晓晓老师的电话为了配合幼儿园的读书分享活动要求写一篇读书笔记。想想自己从小到大,读过的书有用的没用的也不少了,也曾经踌躇满志,也曾经自信满满。但自从有了孩子,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被掏空了,一下子变得困惑而无助起来。孩子是那么的柔弱而娇小,让你不由地想去呵护她。但我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小人,我该怎样引导她,让她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呢?我又该怎样尽到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呢?在无助之中,我想到了“书”这个载体,我想我总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一点值得借鉴的东西,从此读一些育儿书籍亦或浏览一些育儿文章和网站便成了我的最爱。
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便是这本《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本书的作者张炳慧博士是一位韩国人,她与再婚的丈夫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丈夫与前妻的三个孩子因分别被托付给别人代养而都缺乏家庭观念。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她戒备、不信任;他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教养;他们没有家庭归宿感,缺乏兄弟姊妹间的谦让、友爱和互助;他们的智力发展不均衡;但是,张炳慧受父亲教育子女方法的启发,成了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她的教育下,三个孩子都成为了美国社会出类拔萃的人才。
本书的前两章,作者先是通过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具体细节向我们阐述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一些朴实的道理。首先作者向我们阐述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如果想教育好子女,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要首先从父母做起。虽然父母们都深信"无论谁只要努力就能将事情做好",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父母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盲目照搬所谓的理论,一不留神就将自己心爱的孩子置于自己设计枷锁之中了。我们不应该盲从于理论,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要想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就是需要长时间同孩子在一起去观察孩子,以便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据此创造出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理论全盘否定,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然后去博采众长。在学习别人的理论时,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原则,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能够分辨哪些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方法应该摒弃。所以真正适用的教育方法不是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父母本身,来自父母的本性和直觉。
第二个观点便是,在责备孩子之前先审视自己。因为在父母身上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不以身作则,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这做那,孩子是不可能做好的。与其苦口婆心的说服孩子,不如妈妈先给孩子做一个表率,让孩子自己慢慢去体会妈妈的用心良苦。所以,我们不应该强制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在生活中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让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
第三个观点,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学习。培养孩子的能力远比教授给孩子一些知识更为重要,而生活处处皆学问,教育不是让孩子无条件地学习。强制性的学习,只会使家长与孩子产生矛盾。无论是超市还是厨房都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课堂,父母应该是在同孩子一起做事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孩子寻找教育孩子的契机,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舞台。
第四个观点,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尊重孩子的内心,不要把父母的意愿强加与孩子之上。妈妈不要认为自己努力了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多么优秀的人才。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拼图游戏,如果妈妈一味地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孩子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妈妈心力憔悴,孩子疲惫不堪,而且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会出现裂痕。抚养孩子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选择自己的路,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身旁给予帮助。
第五个观点,给孩子提供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孩子需要自己进行思考,塑造自己。只有给了孩子适当自由的时间,孩子才能拥有更大的创造性。父母不能剥夺孩子的自由,更不能去强加管制。无论谁都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如果真的为孩子的人生担心,就要给他们属于自己的时间。每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不要催促孩子,而是在漫长的等待中等待孩子破茧而出的那一刻,让我们的内心多一份从容与淡定少一份急近功利,相信孩子并给以鼓励,耐心地等待孩子的蜕变。
本书的第三章是向我们阐述了一些孩子应该具备的品德。比如,应该让孩子学会认识自我,如果不能真正了解自己,面临选择时,就难以做出正确判断;不要阻止孩子做事情,要让孩子经历成功与失败,并让孩子在成功与失败中找到自信;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让孩子品尝自己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本书的第四章,是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的一些新的家庭教育理论。第一点是妈妈要信任孩子,有的时候需要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解了孩子做事的理由,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第二点是经常问孩子为什么,让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让孩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只知道按照别人的话去做,没有自己思想的人迟早会被淘汰;第三点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通过制定规矩,可以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想给孩子真正的自由,那么就要制定适当的规矩,在这一系列规矩中,让孩子自由地生活;第四点是父母不要轻易改变规矩,必须要遵守约定,父母要履行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这样孩子才会信赖父母,孩子遵守向父母的承诺,父母才会相信孩子,如果不遵守承诺,也就没有信赖可言,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痕;第五点是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个成员,知道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很多人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没有给予就不能生存,没有付出和关怀一个自私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将寸步难行。
本书的第五章,则谈了一些对父母的忠告,和前面的内容也有所交叉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下面我谈的是我自己的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觉得这个题目还真是有失偏颇,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成功,各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而孩子的成功也不是单单依靠妈妈这么简单,只是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份量更重一些罢了。另外感觉这本书有些琐碎,更多的是在记录一些培养孩子过程中的经历,虽然感觉亲切但条理不是很明晰,前后内容也有交叉和重复之嫌,可能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读后的感悟也是不同的,而以上所提炼出的观点也是自己的一些感悟罢了。再者就是作者的一些观点也是带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这毕竟是一本韩国人写的书,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一些问题。
其实育儿的书有千千万,而一些基本的道理大多也是相通的,但之所以选定这本书与大家分享,也必定有它让我欣赏的地方。首先很欣赏作者的批判性思想,它本身是一本育儿书,但它却告诉我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作者在书中很坦诚的告诉我们,“只要你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吸取一些你认为有用的内容,抛弃那些没用的内容,那么对你完善自己独一无二的教育方法就会有一定的帮助”,这正是读书的意义所在,而我也是带着一种思考去读这本书的。我们读书不是要全盘照搬,生搬硬套照猫画虎不注重个性的需求是教育的大忌。我们是要带着一种批判性的思想去读,去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用的精华部分。再者,它并没有标榜自己的书就是育儿宝典,告诉你怎么做才能去培养一个天才,透过每一个细节作者所阐述的都是教育之道,也就是教育最基本的道理,而真正的教育之术也就是具体操作方法却是在我们父母每一个人的心中,它来自于父母的本性和直觉。它蕴含在我们一点一滴的生活之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另外,透过本书的题目,抛开作者所处的背景,我想作者地本意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要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妈妈就要先成长,要先把自己培养成一位睿智而理性的妈妈,才有可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最恰当的关怀。
以上与便是我读这本书的想法了,与大家分享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美景中心园月亮一班
陈奕心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