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之感
孩子们吃饭的时间到了,把孩子们的饭菜都分发好之后,在转身赶快去照顾**小朋友时,发现**小朋友已做得端端正正的吃啦,眼前的这一幕,让我吃惊的同时,更多的是惊喜!再看,发现邻桌的小雨小朋友帮他把碗挪近些,还轻声的说:“不要哭啊,吃完饭妈妈就来接啦”这是我们家园半日活动中的一幕……
接触这群孩子以来,说实话自己的感触还是挺大的!其中,给我的感动也很多,如对混龄班教育的优势。记得刚开始,自己不是很适应这种模式。大孩子闹,小孩子哭,慢慢练就了分身术,组织活动很是吃力!但现已越来越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教的知识孩子过后就忘,但在一些操作性的练习和知识传授上,大孩子的‘点拨’却能让小弟弟妹妹们听得津津有味。从这一点看,在混龄班,有时孩子对孩子的帮助比老师对孩子的帮助可能就大得多。利用混龄活动对孩子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的培养很有帮助。**小朋友是个内向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差,但在弟弟妹妹面前却变得很自信。他手把手地教妹妹穿鞋,又跑到积木区和弟弟一起搭积木,虽然他的动作有些不协调,反复搭了好几次,但终于他们还是共同搭建出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一时间,孩子们轻松而自然地交流着,交往着。小孩子在哥哥姐姐感染下很快熟悉并适应着新的环境,体验着幼儿园生活、游戏的快乐。同时,大孩子把照顾弟弟妹妹当成一种责任,克服了自我中心化,在帮助弟弟妹妹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异龄孩子之间的交往合作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混龄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首先,能力强的大龄孩子用自己的学习顺序、学习方法,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语言用心地教弟弟妹妹,担任着领导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
其次,能力弱的大龄孩子和小龄孩子在一起,仍然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至于对自己灰心,维护了自尊;
第三,能力强的小组孩子能和大组孩子一起活动,解决了原来“吃不饱”的现象,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认为自己有时可以超过哥哥姐姐,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第四,能力弱的小组孩子在大组孩子的细心帮助下,没有太大的压力,放松地看和学,反而轻松地掌握了一些技能技巧,掌握了游戏方法,他们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而在游戏中,异龄之间互动减少,大年龄幼儿与小年龄幼儿常常玩不到一起。如果让他们自由结伴的话,他们往往倾向于同龄玩伴,因为同龄之间的游戏技能相当,对事物能产生共同的理解和体验,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而且相比之下,同龄游戏的水平要高于混龄游戏的水平,这也是因为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水平,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比较,在更高的水平上整合自己的行为,正如维果斯基所说,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游戏行为总是趋向于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而在混龄游戏中,年长的一方往往屈就年幼一方的游戏技能,否则游戏便难以开展。但如果异龄玩伴一起游戏却“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游戏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比如年长儿童一般处于游戏组织计划者的地位,可以增强游戏的自主性,形成责任心;年幼儿童则能从年长儿童那里学会与人相处交往的技能和游戏经验。
在混龄班里,相信这群可爱的人间天使——孩子们会拥有着更多的成长、更多的快乐!
(通讯员 刘艳娟 编辑 张莹)
|